生命由三種狀態所組成,這三種狀態分別是:是(Be)、做(Do)、擁有(Have)。
是(Be)的定義:採用(選擇)一種身分。比如說:我是戒毒中心的執行長,這是我選擇的身分;我是阿吉的老婆和陳琳的媽媽,這些身分也是我決定要承擔的,出自內心100%的願意,所以我是幸福人妻、也是快樂媽咪。

以前,我很不會溝通,一不開心就生悶氣、冷戰,也不願跟男友講清楚,直到男友的媽媽受不了,把兩個人叫來面前,拜託我們直接吵架,吵一吵就不要像陌生人那樣生活了。在溝通的主題上,我迫害了很多人的情感,我知道不該如此,上過市面上許多課程,直到進了戒毒中心,受訓、不斷的學習和修正,讓我越來越有能力處理吸毒的學生,我也就越能和另一半親密的相處,獲得對方的信任,這是透過我的努力和付出去贏來的位置。
當陳琳在學校遇到男同學故意靠她很近、一邊罵她三字經時,我陪她做演練(模擬情境劇),讓她知道如何和那種情緒的同學相處。她到學校後,那位同學再朝著她罵整串的三字經,她都能平靜的回應,不再有一絲不舒服。陳琳放學後,開心地跟我分享並對我說:「媽咪,你好厲害喔,我好愛你!」這是透過女兒的角色,賦予我”是”一位母親,我感受到認同和喜愛,我就更願意成為這樣的身分。
前幾天,我有個新發現,陳琳比一般同齡孩子還要小隻,那是因為過去的我,從來沒有想過我會結婚生子,所以我也沒考慮過優生學這類的事。但我的同學在年紀很輕時,就認知到自己身高不夠,會給自己挑一個身高較高的對象,她要優化下一代的基因。所以她的孩子就比陳琳高大,這是由於這位母親提前設想到、經過她的努力去贏來這孩子的身分。



比如說,你想要當畫家,希望在未來可以獲得當代知名藝術家的頭銜,那你會每天不間斷地畫畫(嘗試各種方式:畫水彩、素描、3D動畫、漫畫、雷射雕畫)、跟名師學畫畫、參加繪畫比賽、開畫展…你會做出各式各樣關於你夢想的行動計劃。



一個人採取行動,就是為了要擁有。我去美國受訓,就是為了要擁有專業的知識和證照,讓自己具有能力處理重度毒癮的學生。而我回到台灣自己的戒毒中心後,能夠實際在工作中,輔導出身心穩定的戒毒學生,不管是回歸家庭或社會,都能過著無毒無藥的健康生活。這是我能夠“持有”專業能力的證明。
再舉一個例子:
小明努力工作賺錢,就是為了擁有一個自己的家,不讓獨自扶養自己長大的媽媽再四處奔波。小明利用假日打工,並把正職的薪水,分配一些比例去投資股票,有空就四處去看房子。用自己賺到的第一桶金和母親的儲蓄,買了五股的預售屋,小明為了保有這個新家,他沒有停止打工,還上網接了線上的翻譯工作,平日晚上一有空就幫忙翻譯,維持自己的英文程度。他成了同屆的同學裡,第一個買房的人,令同學欽佩。


一個人一定要先決定自己想要成為哪種身分(髮型設計師),這身分不是被他人強迫去承擔的(父母不准孩子學美髮,規定孩子去考公務人員才要出學費),也不是不得已才成為的(我並不愛這男友,但懷孕了,沒辦法,我只好嫁給對方)。所以你要儘可能去探索自己的特質、興趣和喜好,透過各種學習去瞭解自己的天賦,你從小做什麼事情時,最快樂、最容易成功?
清楚明白自己想要和喜歡的身分後(髮型設計師),參與那樣的課程、活動(讀美髮科、學色彩學和舞台設計),參加各項比賽,獲得認證和名次,認識業界的頂尖人物並和他們學習,讓你的行動計劃,一步步朝著夢想前進。
最後獲得該領域的最大殊榮,擁有頭銜、名聲和地位。你就擁有了成功快樂的人生。
真心祝福我的朋友和戒毒的學生,找到自己想要成為的身分和適合的位置,勇敢地跨出舒適圈,重新擬定計畫和目標,一一實踐,我們衝吧,GO~
【此篇文章的參考書目:思考的原理】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