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事輔導工作多年,所遇到的用藥個案大多是防衛性高、疏離感強烈的對象,我完全了解他們的疏遠來自何方。因為做了不可告人的行為(人心是善良的,他不會把自己做的壞事,大剌剌地講出來),所以會排斥輔導的介入,擔心吸毒行為被揭發,就用禮貌性的答案將我隔得遠遠的。

    我很習慣輔導的開端是這樣的起頭,於是我會跟個案解釋輔導的用意和最終目的為何,然後會介紹我自己、說一些我親身陪伴過的戒毒故事,好讓他們了解我的出現絕不是為了處罰他證明他是錯的,至於他要不要相信我,這就需要他自己的決定跟判斷了。

    這次新接手的輔導個案,反轉了這種疏離關係的起頭,倒是讓我滿訝異的。我很確定的是眼前的孩子還沒有變壞、也未曾嘗試過任何毒品(但常聽朋友提及K他命的好處),他除了國中生都會遇到的學習障礙之外,本身是沒有問題的。主要的困擾是父母親的婚姻持續有狀況,孩子並不是一個家庭單位的主導者,只能隨著父母的婚姻問題起伏不定。

    所以我輔導的對象應該是他的爸媽才對啊!只要這對夫妻的婚姻狀況好轉了,孩子就能快樂、有自信的安然渡過叛逆期,何須逃家尋求同儕的安慰呢?!真希望我們國家的法律不要只關照到孩子,孩子的問題通常來自於父母。父母的婚姻裂痕才是最需要輔導的問題,只要父母沒問題了,家庭的氛圍好了,孩子第一個感受到,他會變成最喜歡帶朋友回家的那一位,因為溫暖又友善啊!

50895.jpg

arrow
arrow

    芯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